禅宗四祖道信大师

祖,生蕲州广济,司马氏。年十四,礼璨祖,曰:“乞和尚解脱法门。”曰:“谁缚汝?”祖曰:“无人缚。”曰:“何更求解脱乎?”祖于言下大悟。服勤九载,璨屡试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祖既得法,住破头山;胁不至席,仅六十年。后得弘祖,以传其法。太宗向其道,经三诏不起,帝弥加隆赐。永徽中,忽垂诫门人,安坐而逝。越明年,塔户自开,仪相如生。代宗谥大医禅师,慈云之塔。

道信禅师

禅宗四祖道信,在中国禅宗史上,是值得重视的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达磨禅进入南方,而将其推向一新境界的,正是道信。[1]《楞伽师资记》里记载,道信“再敞禅门,宇内流布”,在双峰山常住30年,利益群生,奠定“东山法门”。近代禅宗史学家认为“道信禅师是中国禅宗实际的创始人”。

关于道信大师的传记,所依是《续高僧传·道信传》、《楞伽师资记·道信传》、《传法宝记·道信传》、《景德传灯录·道信传》、《祖堂集·道信传》等,可以作为我们了解道信大师生平的资料。

道信大师出生于580年,依《传法宝记》记载是河内人(治所在今河南沁阳),俗姓司马,七岁出家。但道信大师的剃度师并不是一位守戒精严的僧人,幼小的道信禅师,虽然跟随在这样一位戒行不清净的师父身边,但并没有动摇他的道念[2],而是自己秘密修行,走上实修的道路。

道信十二岁时,听说在舒州皖公山有“二僧”静居禅修,便前往依止长达八、九年之久[3]。“二僧”指的是谁?据《传法宝记》,即是僧璨与其同学定禅师。[4]由于这段经历,道信大师和达磨禅结下不解之缘,为后来东山法门的开创,奠下坚实的基础。当僧璨大师离开皖公山南下罗浮山时,不许道信相随,并授记到:“汝住,当大弘益。”[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僧璨大师生逢法难,因缘不具足,没有办法大扬宗风,自己只好深隐山林,但是鼓励弟子出世大弘佛法。并不以遁世才是修行,这和大乘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意旨是相吻合的。

离开僧璨大师以后,道信禅师就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西、湖北三地交界的地方辗转,也接受当时当地的佛教思潮的影响,奠定他后来的佛教理念。

隋大业年间(605-617),国访贤良,道信禅师才获得机会正式剃度,编籍于吉州(今江西省吉安)的某一所寺院[6]。因缘聚合,或者是道信禅师的修行感应,龙天的推出,吉州城被贼围困七十多日,城中缺乏水源,因道信禅师的到来,井水恢复如初。因此,吉州刺史向道信禅师叩头,请问破贼之法,道信禅师没有以常规的方法来处理退贼之策,而是教城内百姓“但念般若”,如《续高僧传·道信传》中说:

但念般若,乃令合成,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于得见刺史。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群贼既散。[7]

道信禅师教大家“但念般若”,可想而知般若思想对道信的影响。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一文中,道信在注重禅宗传统的《楞伽经》之外,对般若经典的重视甚至超过《楞伽经》。

由于隋末战乱,道信大师在吉州城停留不久就离开,想去衡岳,经过江州(治所在今九江)时被道俗挽留在庐山大林寺[8],一住下来,将近十年之久。[9]

唐初武德七年(624),应蕲州(治所在今湖北蕲春)道俗信徒的邀请,到达江北传法,见黄梅县西的双峰山林泉秀丽,便在此处造寺,作为修行和传法的中心道场。

道信在双峰山居住30多年,“诸州学道,无远不至”[10]。僧众弟子常住多达500余人,其中弘忍禅师较为有名。永徽二年(651)八月,命弟子在山侧造龛(塔下葬遗体之室),弟子知道大师将要圆寂,生起争夺法嗣的风波。在这个时候,有人问道信谁可继承衣法,道信表示:“弘忍差可耳。”[11]此后向弟子说法,留下遗诫,听说龛已造成,便安然坐化,年72岁。道信禅师的著作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和《菩萨戒法》 。[12]

弘忍禅师

道信大师的禅法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没有脱离佛教的根本精神,走的是实修的路线。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对道信禅师的禅法总结为:戒禅合一、《楞伽》与《般若》合一、念佛与成佛合一。但道信大师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抉择和思考,加上长期修行和教授弟子的经验,开设种种方便法门,目的就是让大家进入“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真正修道的开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这种境界,所以要开设种种的方便法门。道信大师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修行者,所传的一切禅法都是为修行而服务的。并没有自己开创宗派的观念,而是深怀一种悲悯心,和深切的出离志,发心来修行,来教化弟子。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要开设种种入道之方便。

道信禅师在双峰山常住30年,把中国禅宗推上一个高峰,奠定了对日后影响深远的“东山法门”。

[1] 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

[2] 见《续高僧传·道信传》。

[3] 依《传法宝记》。

[4] 杨曾文教授的《唐五代禅宗史》中有详细的考证。详见第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见《续高僧传·道信传》。

[6] 同上。

[7] 同上。

[8] 大林寺,僧智锴所建,《续高僧传·智锴传》(大正藏50)。智锴本是三论宗兴皇朗的门人;开皇十五年(509),又从天台智者大师修习禅法。智锴“守志大林,二十余载,足不下山”;大业六年(610)卒。道信来住大林寺是大业年间,在智锴将死或去世不久。智锴“修习禅法,特有念力”,为智者所器重。智锴创建与领导的大林寺,当然有天台禅观的学风。道信住大林寺十年,对该寺的天台禅观,也应受到影响的。

[9] 见《续高僧传·道信传》。

[10] 见《续高僧传·道信传》。

[11] 见《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178页。

[12] 见《楞伽师资记》,大正藏85册。

参考文献: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

Rate this post

Related Post

(Visited 28 times, 1 visits today)
Spread the lov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4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