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是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清末王闿运《湘绮楼说诗》中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西洲》指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通过采摘莲子,登楼望远等场景来寄托情思。

闻一多评价这首诗的另一大价值在于其“敻绝的宇宙意识”。李泽厚认为“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总共九次转韵,结构严谨、格式规整、韵律悠扬、清丽典雅,一洗六朝脂粉气息,堪称盛唐气象的开端。

前四韵,共十六句,描摹“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意象,勾起诗人穿越时间、追索古今的神思遐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潮浩荡,海天相连,潮起月涌,生机盎然,一轮朗月随着波光荡漾千万里之外,充盈天地之间,遍照四野八方。江流曲曲折折地穿过芳草萋萋的沙洲,鲜花盛开的丛林也被月光涂上了一层梦幻的银辉。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江天浑然一色不染纤尘,只有一轮皎洁的孤月悬挂在天空。

置身这纯净澄澈的世界,仰望明月,仿佛面对着一个有生命、有灵魂的存在:是何人在这江畔第一次看到月亮?这江上的明月又是何时第一次照见古人?

江水滔滔不倦,明月皎皎,还似旧年。人生短暂易逝,而代代无穷的更替,就好似与年年相似的江月有个永恒的约定:古人在这里与江月相会;今人如我者,也在这里与江月相会;后来人还有谁,将在这里与江月相会呢?江月你送走了古人,也将送走今人,你究竟在等待谁呢?

但见大江奔流远去,诗人身在江畔,思绪却穿透古今。明月照人,似乎不只是为了佳期相逢,也是为了让人参透关于宇宙、人生的深邃哲理,还有那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光阴。

后五韵,共二十句,诗人把思绪从时间长河中收回,专注于此刻。然而,他的神思却停留不住,开始在相隔千万里的空间遨游。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诗人远望悠悠的白云,想到青枫浦的游子,那江面上白云般漂浮的一叶扁舟上是谁家的游子?又是谁在月明的楼头思念着远方的游子?一种相思,两地离愁,就连明月都徘徊在楼头不忍离去。月光如水,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思妇想要赶走这倾泻的月光,但月光就像对游子的思念,卷不去,拂还来。

此时此刻,共对一轮明月,但却不能相见相闻。诗人代思妇道出心声:我多想随着月光飞身而去,照落在你的身上。万里高飞的鸿雁不能传递我的思念,但鱼龙潜跃、水波成文,字字句句都是我对你的一往情深。

最后八句,笔触转向游子和诗人的离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梦里缤纷的落花遮蔽了幽幽的水潭,春深过半,游子还在外飘零。今夜又看到江水奔流,仿佛要把春光全部都带走。春光易老,月落西斜,斜月慢慢隐没在海雾里。千山万水之间路途迢迢,相思无限,不知今夜又有多少游子乘月而归呢?那不绝如缕的离情别绪,像月影、像树影,满满的摇曳在一江春水之中。

春江花月夜这首动人的曲调,最早来自明清时代的《夕阳箫鼓》,描述的内容是江南水乡,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月圆的傍晚,渔民们打渔归家,泛着轻舟,荡漾春江之上,江上泛起层层涟漪,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1895年,平湖派李芳园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曲名《浔阳琵琶》,曲体有所扩展,共10段,其分段标题为:①夕阳箫鼓、②花蕊散回风、③关山临却月、④临水斜阳、⑤枫荻秋声、⑥巫峡千寻、⑦箫声红树里、⑧临江晚眺、⑨渔舟唱晚、⑩夕阳影里一归舟。

《浔阳琵琶》又名《浔阳月夜》。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乐汇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一首丝竹合奏曲,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参考文献:

《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评价是否过誉?

5/5 - (1 vote)

Related Post

(Visited 70 times, 1 visits today)
Spread the lov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