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與物哀

侘寂(侘び寂び Wabi-sabi)是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傳統日本美學。

侘寂的美,是不完美、不恆常、不完全的,對應佛教的三法印,無常、苦、空。

物哀(物の哀れ Mono no aware ),對物移情產生的幽思、哀傷,以及對人世無常的感慨,源自平安時代的審美心理。《源氏物語》被認為是「物哀」的典範。

千年之戀 光源氏物語(千年の恋 ひかる源氏物語,2001)

風或蟋蟀的聲音,花或雪的顏色……

物哀不是強烈的激情,而是一種包含平衡的情感,鏡像了短暫、不穩定的美和時間的流逝。

在平安時代,理解「物哀」是“在貴族社會中幾乎是一個有學問的人的必要條件”。

Donald Richie,“近乎佛教堅信地球上生命的永恆流動。這是真正的日本人對待死亡和災難的態度”。

「詠月(月を詠ず)」

月舟移霧渚
楓楫泛霞濱
臺上澄流耀
酒中沈去輪

水下斜陰碎
樹落秋光新
獨以星間鏡
還浮雲漢津

第42代文武天皇(683〜707)

文武天皇

【伊呂波歌(いろは歌)】

花朵艷麗終散落,
誰人世間能長久。
今日攀越高山嶺,
醉生夢死不再有。

這首和歌最早見於1079年日本平安時代,全文以47個不重複的假名組成,傳達出和一段大乘佛教的漢文同樣的無常觀。

【大般涅槃經】

諸行無常/是正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

阿部龍一(Ryuichi Abe)教授翻譯的英文版:

Although its scent still lingers on, the form of a flower has scattered away

For whom will the glory of this world remain unchanged?

Arriving today at the yonder side of the deep mountains of evanescent existence

We shall never allow ourselves to drift away intoxicated, in the world of shallow dreams.

雖花香猶存,
花形已消散,
世間榮光,
為誰而不變?

今日抵達
轉瞬即逝的深山彼岸,
我們永遠不讓自己
沉醉在淺薄的夢境虛幻。

室町時代的禪僧一休宗純,據傳是第100代後小松天皇私生子,幼年出家,是禪宗臨濟宗的奇僧,精通詩書畫,尤其擅長漢詩:

《長門春草》

秋荒長信美人吟,
徑路無媒上苑陰。
榮辱悲歡目前事,
君恩淺處草方深。

《春衣宿花》

吟行客袖幾時情,
開落百花天地清。
枕上香風寐耶寤,
一場春夢不分明。

《和靖梅下居》

春意年年每一朵,
高風夜夜月三更。
孤山曾斷名利路,
慚愧詩僧吟未清。

《南園殘菊》

晚菊東籬衰色秋,
南山且對意悠悠。
三要三玄都不識,
淵明吟興我風流。

《自贊》

風狂狂客起狂風,
來往淫坊酒肆中。
具眼衲僧誰一拶,
畫南畫北畫西東。

《骸骨》

人身本骸骨,皮相化諸行。
一旦瞑目去,煢煢作荒塋。
紅顏成腐土,至愛亦無情。
誰為分貴賤,誰更辯疏親。
爾身亦骸骨,正欲現原形。

一休認為,人不過是等著要現出原形的骸骨,男女歡愛,只是色相。一旦停止呼吸,肉體化為腐土,愛欲也就消失,再也分辨不出生前的親疏貴賤。

日本「侘寂」、「物哀」的審美文化,與唐宋詩詞遙相呼應,並通過禪宗連接起來,共同構成東方文化的奇景。

5/5 - (3 votes)

Related Post

(Visited 176 times, 1 visits today)
Spread the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