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的历史与记忆

在哈佛大学开设“天安门的历史与记忆 ”课程的何晓清博士出版新书《Tiananmen Exiles》。

“如果不理解1989年的春天,就不可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后来的犬儒主义、民族主义和物质主义都源于此。这以后,被扭曲的不仅是历史,更重要的是扭曲了价值和人心。 ”

哈维尔认为后极权主义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稳定”,其赖以运转的基本条件是“恐惧”与“谎言”。“弥漫的、无所不在的恐惧造成了弥漫的、无所不在的谎言。”如何打破依靠“恐惧”与“谎言”而运行的社会呢?哈维尔的答案便是“活在真实中”。

“今天这种文化阉割之后,明天这个民族将忍受多么深刻的智力上和道德上的软弱无能。”随即,哈维尔又说到:“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是使其隐蔽的秘密不断明朗化。”

Yue Minjun : The Execution / 1995

何晓清:

1970年代初期出生於广东,在广东成长求学,1989年她以广州中学生身份参与了「省港大游行」。1998年移民加拿大,在博士以後十多年的研究、教学都环绕六四事件为主题。2008起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师从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和历史学家谷梅,2010年起在哈佛大学连续5年在哈佛大学为新生开设「天安门运动历史与记忆」课程,并连续三年获该校杰出教学证书。该课程内容,包括在哈佛燕京图书馆阅读六四档案,例如镇压後的血衣、照片、学运过程、被坦克压成肉饼状的学生遗体。何因此获得许多海外学者及媒体赞誉,但也成为海外「爱国」青年的抨击对象。纽约时报、美国之音等外媒专访何晓清,关於中国大陆学生修习六四课程的心得与过程。

2014年出版《天安门流亡者:中国民主抗争的呼声》,一位书评作者称:此书是“一部强大的纪实作品”,“不仅对解密过去、阐释现在,而且对洞见未来的反极权暴政的持续斗争”都是极为有用的。她目前专注於写作「後八九中国学生民族主义 的根源和发展」的书稿。

张晓刚 天安门

初稿:20160607

补充:20161202

5/5 - (2 votes)

Related Post

(Visited 385 times, 1 visits today)
Spread the lov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