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諾莎說:”無知的人不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擾亂,從未享受靈魂的真正和平,且過著對上帝和萬物似乎一概無知的生活,活著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範圍內,簡直可以不動心,且由於理解他自己、上帝、萬物都有一定的永恆的必然性,他也就永遠享受靈魂的和平。”
斯賓諾莎這裡說的有“知”和無”知”,不是普通的知識,而是關於世界本源和神的本來面目的靈知,又被稱為諾斯底。歐洲文藝復興前夜的基督教清潔教派、玫瑰十字會及後來衍生出的共濟會,都可歸為諾斯底教派。斯賓諾莎提出神是唯一實體。傳統認為,這是整合了笛卡爾思想的靈魂和廣延的形體的二元論。
斯賓諾莎1632年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猶太人區,他是17世紀理性主義先驅,啟蒙時代以及現代聖經批判學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引導了現代對自我及宇宙的認識,因此被認為是“近世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斯賓諾莎的哲學研究幾乎涵蓋所有領域,包括形而上學、認識論、政治哲學、倫理學、心靈哲學、科學哲學。
黑格爾說過這樣一句話,“斯賓諾莎哲學是近代哲學的重點,要么是斯賓諾莎主義,要么就不是哲學。”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聲稱,只存在有唯一實體,它是絕對無限、自因,且永恆的。他稱這唯一實體是“上帝”或“自然”。
如果仔細品讀斯賓諾莎的著作,就會發現,他的思想與禪宗同脈,是道家傳人。斯氏提出有且只有一個唯一實體,這個實體是自因的、唯一的、無限的、永恆的自然神上帝。這從政治根本上顛覆了基督教上帝的統治位格,打破了君權神授的合法性。上帝通過自然法則來主宰世界,世界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
人通過理智認識和把握自然本身的必然性的過程,就是人獲得和實現自由的過程。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乃是先天地而生的獨立至善,當然地顛覆了中國天賦君權的絕對權威。斯賓諾莎的上帝和老子的道是一致的。
道不僅具有斯賓諾莎的神所有特性,老子更提出了“道”周流不息的運行規律:“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大道汜兮,其可左右”,道廣袤無邊,運行不殆,無遠弗屆,循環往復。斯賓諾莎在《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中反复論證的自然神上帝,從源頭、位格、範疇和特性各個維度來看,就是老子的道。
斯賓諾莎認為上帝是每件事的“內在因”,只有上帝是擁有完全自由的,而人雖可以試圖去除外在的束縛,卻永遠無法獲得自由意志。上帝通過自然法則來主宰世界,所以物質世界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如果我們能夠將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麼我們就更容易與上帝合為一體,並能分享上帝的自由屬性。因此,斯賓諾莎提出我們應該“在永恆的相下”看事情。
這也暗合了老子所說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道是獨一無二的,循道而生是天下共通的範式。
斯賓諾莎認為萬物都“努力於維護自己的存有”,這是出自萬物的本性,萬物順應本性就會努力保存自我。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無所偏愛,萬物自相治理,自生自滅、自作自化,一切隨其自然發展。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順任自然,化生萬物,持守道,萬物就會自然生長。
斯賓諾莎主張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萬有是被完全決定了的,自由是我們有能力知道我們已經被決定了,並且知道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所以自由不是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說“不”,而是說“是”,並且理解為什麼事情將必須那樣發生。 “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關於死的默念,而是對於生的沉思。”
斯賓諾莎認為每一事物都是依從上帝本性必然衍生的,所以沒有偶然。 「偶然性」只是我們知識上的缺陷,實際上並不存在。斯賓諾莎的結論來源於一組定義和公理的邏輯推理,而中國一些神奇的預言,如推背圖等,恰能提供實際案例的支撐,彌補了只有理論的不足。
拉普拉斯也堅信,“從最大的物體到最小的粒子,它們的運動都包含在一條簡單公式裡。沒有任何事物會是含糊的,並且未來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眼前。”宇宙裡發生的一切就好比錄製好的全息3D電影,不能更改。世界都是有序的,大到星球,小到原子,其因果聯繫和運動規律都是注定的,牛頓經典力學也由此產生了。
理性主義是一種認定真理不依賴感官而依賴於理智和演繹推理的方法論。斯賓諾莎和笛卡爾、萊布尼茲被公認為十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但如果追根溯源,就能發現斯賓諾莎也汲取了老子的思想,甚至可以稱為道家的傳人。
老子是理性主義的一個源頭,這個源頭的衍化,在中國表現為以道解佛靈動澄澈的禪宗,在西方則成為挑戰基督教神權政治傳統的理性主義。
斯賓諾莎後來搬出猶太人居住區,以磨鏡片為生,同時進行哲學思考。斯賓諾莎並未因驅逐轉而皈依基督教,並且“斯賓諾莎對世俗的猶太教不抱有幻想,對他而言,成為一個世俗的、卻又是同化的猶太人根本是無稽之談”,他信奉並親自踐行了“基於寬容與仁慈的哲學”,直到1677年離開人世。
好啦,今天就聊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