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相对论原理

  相对性原理:“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自然规律都相同。”——有没有感觉这就是一句废话?

  伟大的思想往往包含在看似简单的言语之中。还记得牛顿第一定律么?“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不变。”看起来这似乎也是一句屁话。但这居然是经典物理学宏伟大厦不可动摇的基石之一。

  当我们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不变”时,我们有时会换成另一种说法:“物体要改变运动状态,必须受外力作用。”这两种说法是等效的。一样的道理,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自然规律都相同”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只有在不同惯性系之间,自然规律才会不一样。”或者说:“在不同惯性系之间,自然规律可能会不一样。”

  假设小明拿了一个铁球在船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而你在另一艘相对运动的船上,观察小明做的实验。小明看到铁球是垂直下落的。但是你看到的却是一个抛物线。这样,你和小明在“不同惯性参考系之间”观察“同一现象”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但是高智商的你一定在嘀咕了:这可不就是相对运动吗?这初中生都能够熟练解决的相对运动问题,用得着爱因斯坦这个“相对性原理”干什么?

  的确,在地球上研究各种物体的相对运动,在各惯性参考系之间的转换,都用不着爱因斯坦来解决。因为我们人类有一个“统一的、默认的”惯性参考系——地面。你和小明在船上观测到的分歧,都可以通过地面这个参考系来统一。你和小明吵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请教一个站在岸边的人,他就可以让你两人恍然大悟,达成一致。

  地球相对人类来说,尺度足够大。人类很多观念被局限在地球范围内,这是很正常的。比如大海的水面,古代人认为那是一个平面,现在我们知道水平面是弯的,因为其实地球是球形的。比如古代人认为太阳围绕大地转,现在我们知道其实是地球在自转。

  我们的惯性参考系也被地球“误导”了。我们不知不觉就会把地球当做一个“终极参照物”。这样,地球上一切物体的相对运动,都可以在这个参考系中统一起来,从而消除了“自然规律在两个惯性参考系之间,观察结果会不一样”的问题。

  当人类把目光放到银河系甚至更大空间的时候,我们就要建立更大的参考系。我们观察太阳系,以太阳为原点建立参考系。这样,火星、木星、地球的运动符合伽利略和牛顿提出的公式,十分完美(如果在观察太阳系的时候,还是以地球为参考系,那每个行星的运行轨迹就会非常复杂)。在以太阳为坐标的这个参考系中,地球的公转速度为每秒30公里。当我们观察银河系,就以银河系中心建立了“银河系参考系”,在这个参考系中,我们观测到太阳携带着地球在内的九个行星,以每秒220公里的速度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

  请注意,地球的公转速度为每秒30公里,这是相对于太阳来说的。而太阳带上地球又以每秒220公里的速度飞奔,这是相对于银河系中心来说的。我们还知道,银河系也不是静止不动的,又携带着几亿恒星在宇宙中狂奔。那么问题就来了,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真正的速度是多少呢?

  就这样,随着人类视野的不断拓展,隐藏很深的参考系问题慢慢浮出了水面。

————————–你可以直接从这里读起———————————

  大多数人都会把宇宙想成一个大大的“空箱子”。很多星系散布在这个箱子里头。这千千万万个星球中,有些星球是相对箱子静止的,有些星球则以各种速度往各种方向运动。我们脑子中这个“空箱子”,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宇宙参考系。

  这个参考系也就是所谓的宇宙“绝对空间”。为什么说是“绝对”呢?因为这个空间的存在并不依赖箱子里头的东西。箱子里的那些星系啊星云黑洞啊什么的,就算是一个都不存在,这个箱子也是存在的,它是一个“空的宇宙”。就像我们学数学时画在纸上的坐标,没有那些点线面的存在,坐标依然存在。

  十九世纪末期,物理学家为建立这个绝对的“宇宙参考系”而头痛:宇宙参考系如何建立?这个终极参考系的坐标原点在哪里呢?因为,没有这个参考系,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住的星球在哪里,往哪里去,去得有多快!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这种对自身状态无知的感觉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物理学家们假象了一种神奇的物质——以太。他们想象以太是光传播的媒介,充满整个宇宙,以太是静止的,并且具有不可思议的特性,例如完全透明、完全无质量、完全刚性等等。以太相对于宇宙绝对空间是静止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以太的角度来观测各种运动,也就能建立起一个绝对的宇宙参考系了。

  如果真的有以太,地球在运动的时候,就会迎面吹来一阵“以太风”。就像我们开车的时候,车子穿过静止的空气形成的迎面风一样。我们通过测量以太风的速度,就可以知道地球穿过以太的速度,这就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的“绝对速度”了。于是很多科学家纷纷动手,设计了许多精妙的实验装置,通过测量光速的差异来寻找以太风。但是遗憾的是,无论多么努力,他们都没有能够测出以太风。以太理论似乎也陷入了僵局。

  爱因斯坦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提出了相对性原理:“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自然规律都相同”。在这平实无华的一句话背后,隐藏着爱因斯坦一个令人震惊的主张。那就是:任何惯性参考系都是相对而言的,宇宙的绝对参考系并没有,也不需要有。

  我不知道为什么爱因斯坦没有直白地提出他的这个主张,而是“用了曲笔”。也许是他觉得这个主张对于其他物理学家太过于残酷了。因为宣布宇宙没有绝对参考系,就是宣布了宇宙只能局部可知,而不是完全可知的。为什么呢?还是拿地球来说吧,按相对论原理,我们就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宇宙速度”。我们只能知道地球在太阳系中的速度,或者银河系中的速度,或者更大尺度的参考系中的速度。但这些都是“局部速度”,地球的“宇宙速度”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当时,物理学自伽利略、牛顿始,经过两百多年发展,一路成绩辉煌。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不断扩大,上穷苍穹,下竭微粒。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聪明才智非常自信,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只要肯努力肯登攀,就能够把宇宙万物弄个清清楚楚。爱因斯坦的这种观点,不仅经典物理学家不能接受,甚至哲学界也反对。这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吗?这不是不可知论吗?我们一直相信,宇宙万物,必然有“真实的”、“客观的”存在,而不是相对的、与观察者有关的。

  后人之所以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物,就在于他宣布了我们人类观察力的局限性。这种革命性的思想主张,就像达尔文宣布人类由猿进化,就像哥白尼宣布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样。虽然有悖固有的观念,甚至有违传统的文化,让人难以接受,但能给整个社会思想带来震撼,产生划时代的变化。人们越理解这种思想,就越觉得其可信,越感到其可贵。

———————————-后面补充两句,读不读随你————————-

  好了,把话题收回来,在前面的场景中,小明和你分别位于两艘船上,你观察小明做的实验,和小明自己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如果没有相对性原理概念,你和小明就会为“到底谁才是正确的?”争论不休。当我们具有了相对性思维之后,我们会这样去看:

  一方面我们认为,不同参考系之间的观察结果不一样,是正常的,无所谓谁正确。如果我们始终立足于本身参考系之中,就无法统一两种观察结果的分歧。

  另一方面,相对性原理让我们意识到,这两个参考系如果能统一到更大的参考系中,这种分歧就能够得到解决。比如地面。

  现实中,存在很多这样的“统一参考系”。科学家根据地面、太阳、银河系建立的参考系有: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银道坐标系等等,这些在日常工作和科研中都是常常使用的。宇宙是如此之大,仅仅银河系就有10万光年,包容有4千亿个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在银河系中就是一颗微尘。我们以银河系这样的尺度来建立参考系,来确定我们地球的运动状态,已经完全足够。

  虽然相对论原理宣称没有“绝对宇宙参考系”,但是相对论原理也告诉我们,局部的“绝对参考系”是可以相对存在的。

  引申到哲学中,这就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问题。我也觉得用相对论的眼光看问题也很有意思。比如穆斯林认定真主安拉是唯一真神,可基督徒认为上帝才是唯一真神。他们为此吵了两千多年,付出了万千生命。如果眼光只在自己的“参考系”中,他们将不会有停止争斗的那一天。只有找到涵盖范围更大的“统一参考系”,他们才有坐下来好好谈的可能。

  相对论不仅是物理科学,也是人类思想的突破和进步。相对论提出已经将近百年,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科学和哲学的讨论。直到如今有人仍然不愿意接受相对论,网上质疑相对论或者声称自己已经推翻相对论的言语还很多。不过我自己觉得,承认人类的认识局限,不仅没有让我有丝毫失落感,倒是如释重负。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人,还是谦逊一些才好。

作者:老逼格

Rate this post

Related Post

(Visited 42 times, 1 visits today)
Spread the lov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