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魔教——摩尼教在中国的演变

人類是上帝造的, 還是魔鬼的產物?為什麼摩尼教又被稱為魔教?摩尼教是如何在中國演化的?天地會與摩尼教有什麼關係?⋯⋯

金庸武侠小说中,明教为波斯摩尼教的中原分支,是一个与元朝对立的门派。由于明教中人反抗政府且行事诡异,明教又被称为“魔教”。

《倚天屠龙记》故事主线就是围绕明教与六大派之恩怨展开的。明教教主阳顶天去世多年后,教主一职由张无忌接任,下有光明左使、光明右使、四大护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明教四门。以及从明教分裂出来的天鹰教,后来又并入明教。其后明教组织义军起义,韩山童、韩林儿、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元末民变的领袖也是明教教众,最终义军推翻元朝,而“明朝”名字由来也源自“明教”。

金庸另一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因其同样被江湖正派中人视为“魔教”而敌对攻讦,教门名称“日月”又为明字之拆分,加上同样内设左、右光明使之职位,分别为向问天与东方不败二人,因此与明教必有极深渊源,可能是明教的传续组织。

这里的明教,就是摩尼教。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牟尼教等,创始人是摩尼(216年-274年),公元216年4月14日生于帕提亚巴比伦行省一户贵族家庭。

据说他在12岁和24岁时两次受到光明王国的使者——推茵神的启示,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义所创的一个世界性宗教。摩尼教主张善与恶的二元论,认为宇宙间充满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且有严密的教团组织和宗教制度,属于典型的波斯体系诺斯底二元论。

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将自己的宗教比喻为博大无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条条的合流,最后它们都将汇入海中。

摩尼教主张“二宗三际论”,摩尼教原典之三际是初际、中际、后际,但传入中土后,混同于佛教之三世,成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即空间上对立的光明、黑暗二宗,和时间上延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际。

据摩尼教经,光明与黑暗是两个彼此相邻的国度。“未有天地”之时,光明王国占据着东、西、北三个方位,最高神是明父,或称大明尊。此国充满光明,至善至美。黑暗王国占据南方,最高统治者是黑暗魔王,国内居有五类魔。在初际——未有天地之时,光明、黑暗各守其界,虽互相对峙,但相安无事。但此种局面未能持续下去,由于黑暗王国的无穷贪欲,爆发了黑暗王国对光明王国的入侵。光明王国大明尊召唤出善母,善母又召唤出初人,初人再召唤出五明子——气、风、明、水、火,迎战黑暗王国入侵。初人首战失败,五明子为暗魔吞噬。善母向大明尊求救。大明尊派出明友等,救出初人。但五明子仍为恶魔吞噬。大明尊为了收回五明子,不得不创造出今天的世界:日、月、星辰、十天、八地、山岳等等。构成这个世界的物质是众暗魔的身体,而管理这个世界的则是光明王国的净风五子:持世明使、十天大王、降魔胜使、催光明使、地藏明使。

在创造天地之后,大明尊又进行了第三次召唤,召出第三使者和惠明使。这两位明使把净风俘获的众魔锁住,加以甄别,把恶的部分扔入海内,变成妖物,由降魔胜使将其杀死;那些分不开的,扔在陆地上,变成树木、植物。而雌魔皆纷纷流产,流产物化为五类动物。

黑暗王国之魔王则按明使形象,造出人类元祖——亚当、夏娃,肉体由黑暗物质组成,但里面仍藏有许多光明分子,组成人类的灵魂。摩尼认为人类的身体是小世界,是宇宙、光明、黑暗的缩影。《摩尼教残经》云:“如是毒恶贪欲肉身,虽复微小,一一皆放天地世界。”

由于人类是暗魔的子孙,摩尼教吸收了基督教教义,继承人类生而有罪的原罪观。因此拯救人类灵魂成为摩尼教的一种使命。摩尼教教义再杂芜,但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拯救人类上。人类之所以可以拯救,因为在人类灵魂中毕竟有光明分子——即有善的内含。

摩尼本人宣称他是大明尊者派到人间的最后使者,其使命是救度上至明界,下至地狱的一切众生,即要人类劳身救性,修行自己,拯救灵魂。为此,该教制定出严格戒律:

四不:不吃荤、不喝酒、不结婚、不积聚财物。

忏悔十条:虚伪、妄誓、为恶人作证、迫害善人、播弄是非、行邪术、杀生、欺诈、不能信托及做使日月不喜欢之事。

遵守十诫:不崇拜偶像、不谎语、不贪、不杀、不淫、不盗、不行邪道巫术、不二见(怀疑)、不惰、每日四时(或七时)祈祷。

摩尼教原典认为,教徒只要严守戒律,灵魂就能得救,即经月宫,再浮生到日宫,最后回归到一个全新乐园。不知改悔者则在世界末日与黑暗物质同时被埋葬于地狱之中。

摩尼教的教义基础二宗三际论受到了祆教善恶二元论的深刻影响。摩尼教最高神明尊察宛(Zurvan),波斯语意为“时间”,引申为“永恒时间之神”。摩尼教认为祆教的至高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就是明尊第一次召唤出的战争之神。

阿胡拉·玛兹达是《波斯古经》中最常被提到的神名,古伊朗的至高神和智慧之神,被尊为“包含万物的宇宙”,它是全知的神,但并非全能。在善恶二元论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与代表黑暗的恶神阿里曼进行长期的战斗,最后获得胜利。公元前1200年前后,琐罗亚斯德宣称它是创造一切的神,将阿胡拉·玛兹达奉为“唯一真正的造物主”,因此后来成为琐罗亚斯德教的最高神。

摩尼教认为耶稣只有神性而无人性(基督一性论)。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天地震动,受难耶稣的位格显现出来。受难耶稣将救赎赋予万物。耶稣的力量位于太阳,智慧位于月亮,本质位于光耀柱(光明十字架)。慧明圣使大诺斯,即摩尼,是圣灵化身、智慧之源泉,是最后和最完美的使者。

基督教最高的神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神,而摩尼教最高的神是“四位一体”——察宛、光明、威力、智慧。“察宛”即“大明尊”,是光明天国的王;大明尊的“光明”便是日月,大明尊的“威力”便是五明使——净气、妙风、妙明、妙水、妙火,大明尊的“智慧”便是摩尼圣教。摩尼教的“四位一体”,又称“四寂法身”,是教徒必须坚守的信条。

摩尼教认为佛陀也是慧明圣使的化身之一。在中亚、印度传播时,信徒把摩尼当做弥勒佛化身。唐代文献《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更是宣扬摩尼、老子、佛陀的三圣同一论:“则老君托孕,太阳流其晶;释迦受胎,日轮叶其象。资灵本本,三圣亦何殊?成性存存,一贯皆悟道。”摩尼教在中国传播时也曾借用佛教名词,称教主为“摩尼光佛”,把众神都翻译为“佛”,又把光耀柱翻译成“卢舍那法身”,取其光明遍照、任持世界之意。

摩尼、琐罗亚斯德、释迦牟尼以及耶稣分别为摩尼教四大先知。

有学者认为摩尼教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誉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创立的时候借鉴了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等宗教的诸多成分。在其信徒传教过程中,又常常将其伪装成其他宗教的一支以减小传播阻力,因此历史上很多时候难以将摩尼教与其他宗教区分开来。在西方,摩尼教有时被认为是基督教异端,在东方则被当做附佛外道。

萨珊波斯第二位国王沙普尔一世(242年-272年在位)对待摩尼十分宽容,不仅在自己的加冕仪式(公元242年)上宣布摩尼教属于合法宗教,而且允许摩尼及其信徒在萨珊波斯帝国境内传教。公元276年,巴赫拉姆一世(273年-276年在位)在琐罗亚斯德教大祭司科德怂恿下,下令召摩尼回到贝拉斐(Bet Lapat)王宫,被指为异端。因他自称是耶稣的使徒,巴赫拉姆一世将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其后,驻锡于巴比伦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强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欧洲的摩尼教因与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信徒转向中亚和东方。

在南北朝时代摩尼教与弥勒教就有融合或相混合的纪录,甚至在摩尼教原始教义中也卷入了弥勒佛的信仰。尚白是摩尼教徒的一个特征。《摩尼光佛教法仪略》言摩尼“串以素帔”,“其居白座”,规定摩尼信徒的前四个等级“并素冠服”,即要穿白衣戴白帽。摩尼教的白衣习俗既是其在本土故国之穿戴习惯,也是其宗教要求。白色正是光明和洁净的象征。

北魏孝文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汾州等地,少数民族冯宜都、贺悦回成等人“以妖妄惑众,假称帝号,服素服,持白卒白幡,率诸逆众,于云台郊抗拒王师。”

弥勒教与摩尼教融合的事实在隋代代有新出。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花,自称弥勒佛。入建国门,监门者皆稽首。继而夺卫士仗,将为乱,齐王遇而斩之。”

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献于武则天,标志着摩尼教在中原地区公开建寺传教。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玄宗亲下诏书,严禁摩尼教:

比者白衣长发,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祥,别作小经,诈云佛说,或诈云弟子,号为和尚,多不婚娶,眩惑闾阎,触类实繁,蠹政为甚。

开元二十年(732年)又禁断摩尼教:

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

摩尼教于公元763年传入回鹘,由于受到回鹘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发展迅猛,很快成为国教。安史之乱后,摩尼教借助回鹘对唐朝的势力重新进入中原,得到了再度发展。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国破,被迫西迁,失去护法的摩尼教风光不再,会昌三年(公元843年)遭唐武宗敕禁,此后摩尼教在中原地区转入民间。

摩尼教势力虽不如佛教强大,但借助回鹘力量传教,得以居三夷教之首。正因如此,回鹘破灭之时,摩尼教亦首当其冲遭受打击,先于祆教、景教被禁。当时,摩尼教流行的地区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在闽浙沿海地区,因与波斯等国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一定势力。会昌法难时,大量摩尼教徒从帝国中心逃亡东南沿海。经会昌一劫,摩尼教再不能在社会公开传教,转而在民间秘密流传,并渐与其他宗教结合,历五代两宋仍不衰。

两宋是摩尼教全面走向民间社会、极为兴盛的时代。一支摩尼教依托道教进一步发展。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张君房以太清宫所藏唐代道藏为基础,又取苏州、越州、台州等地旧藏道藏,修成《大宋天宫宝藏》,其中包含了摩尼教《明使摩尼经》。近年来发现的霞浦文书显示霞浦明教先祖林瞪以道教“兴福真人”形象出现。浙江四明崇寿宫本为摩尼教寺院,后改为道教道观,其道士也认为摩尼是老子化身。

另一支摩尼教则流入民间,渐渐与白莲教、弥勒教等秘密宗教相融合,成为宋元时期农民起义的指导思想。方勺在《泊宅编》中则将民间宗教异端统称为“食菜事魔、夜聚晓散”,宣和元年(1119年)的方腊之乱也是这些异端中的一支。

“浙右所谓道民,实吃菜事魔之流,而窃自托于佛老,以掩物议。……平居暇日,公为结集,日烧香,曰燃灯,曰设斋,曰诵经,千百成群,倏聚忽散……。自称道民,结集党徒。”

此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锺相起义,元至正十年(1351年)“明王出世”的韩山童、刘福通起义,其思想中也混有摩尼教成分。陆游《条对状》载:时“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

“结社”、“诵经”、“烧香”、“设斋”,是宋代摩尼教的几个特点。香会之名,出现在北宋,而香会之“香”除上述史料指证的“烧香”、“燃灯”之意,合于摩尼教追求光明的传统教义,尚有“以香为信”的内容。

元代明教是合法存在的,由一位也里可温(基督教)主教兼管江南诸路明教和秦教(景教)。福建晋江草庵摩尼光佛雕像雕刻于至元五年,草庵石室本身也建于元代。建于南宋的选真寺、潜光院等寺庙在元代得到修缮,碑铭记载有众多平民在此时皈依了明教,在元末则形成了“明王出世,弥勒下生”这个改天换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把摩尼教在中土的宗教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推展到了极致。

元末,农民军兴,香会成为组织纽带,韩山童、刘福通因烧香结合,故为香会,其起事时“号为香军”,是宗教组织向军事组织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香会,一言以蔽之,是弥勒观念与摩尼教的混合物。继而韩山童父子被奉为出世之明王,下生之弥勒佛。不甘现世苦难的民众聚拢在这面旗帜之下,揭竿造反;而南方的“妖僧”彭莹玉则倡弥勒下生之说,其徒众终附于徐寿辉,共拥寿辉为“世主”,倡议举事。轰轰烈烈的反元的农民大起义由是而成。

朱元璋承大小明王之后,以明教造反起家,因亦建国曰大明,深知民间异端的影响。洪武元年,他接受李善长的建议,下诏禁绝民间宗教异端,明教也在禁绝之列。《大明律》即記載:「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等會,一應左道亂正之術,或隱藏圖像、燒香聚眾、夜聚曉散、佯修善事、煽惑民人,為首者絞,為從者各仗一百,流三千里。」

清律、安南律都因习明律,继续禁止牟尼明尊教,此后摩尼教融入了清代天地会中。并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19世纪以来在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发现大批摩尼教文书,证明摩尼教在中国西北各地曾广泛传播。摩尼教流行的地区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在闽浙沿海地区,因与波斯等国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一定势力。当今世界摩尼教遗迹几乎无存,福建福州台江区的浦西境福寿宫和泉州晋江市的草庵是现今仅存的摩尼教庙宇。

Rate this post

Related Post

(Visited 8 times, 1 visits today)
Spread the love